|
|
|
发布时间:
2018年05月31日 08:29
来源:
|
字体显示:大 中 小 |
百里棉乡,茫茫棉海,产量长期居全国县市之首,这是棉都天门曾经的壮景与荣光。夏收时节,也是棉花播种出苗的季节,行走在老棉产区,却鲜见棉农踪影。
一片片的大棚,一方方的虾池……曾经的棉田上,特色农业遍地花开,成为棉区的一道亮丽风景。一场宏阔而艰难的转型,深刻地改变着天门。
曾经的辉煌
天门素有“三乡宝地”的美誉,棉乡、侨乡和文化之乡,棉乡居首。因为棉花,天门享誉全国。
先看一组数据:棉花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,连续16年产量过百万担(5万吨),全国每百人中,有一人穿着天门棉花生产的服装。
还有一个奇迹:在不到全省十分之一的棉田里创造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棉花产量,这是天门棉农创造的辉煌。
再听一段传奇:天门棉农个个都是种田能手,人人都是植保专家,小县城里曾召开过全国棉花工作会议,黄潭镇棉农宋桂枝,因植棉技术过硬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这段让天门人引以为傲的时光持续了30多年,累计为国家贡献棉花200余万吨。“那时候,天门上平原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种棉花,植棉收入是棉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,占种植业收入的80%以上。”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段银庭说。
植棉面积骤减
大转变发生在2014年,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棉花不再执行临时收储政策,只在新疆棉区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。收储政策取消,棉花价格大幅下跌,棉农种植积极性降低,棉花产业走入低潮期。
黄潭镇,天门的棉花种植大镇,全镇5.5万亩耕地,高峰时期棉花种植面积达5万亩,是名符其实的棉花种植大镇。
5月22日,黄潭镇水府庙村,田间满是刚刚夏收后的麦桩。村民周翠娥站在田边,目光随着远处翻耕机而移动。这季小麦之后,她打算播种黄豆。
行走在黄潭田间,目之所及处,几乎被麦田覆盖。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周银军说,这就是棉花种植减少的标志,按照农时,一般是一季小麦加一季黄豆,一季油菜加一季棉花,因为油菜比小麦要早收获一周时间,种植小麦后紧接着种棉花,农时就比较紧。2014年,收储政策取消,棉花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8元以上跌到每公斤6元以下,棉农种植积极性大减,黄潭棉花种植面积直线下降,如今全镇种植面积仅2万亩。
植棉面积减少也给种子市场带来冲击。在大桥路种子批发市场,各大销售店内大量堆放着黄豆、玉米种子,棉种罕见。经销商李林英说,以前,棉种销售每年在3万包左右,近两年来,每年销售不足千包。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17年,我市棉花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万亩减少到如今的17.99万亩。曾经的棉田,有的改种大豆、蔬菜和中药材,有的进行了“旱改水”。
没有退路的转型
棉价下跌,“种什么,怎么种”,一个巨大的难题,摆在天门棉农和市委市政府面前。
转型发展,别无选择。一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的转型之战,在天门大地上展开。
4月24日上午,黄潭镇姚垸村,村民陈毛志为刚刚培育的棉花营养钵覆盖上薄膜。这位头戴草帽,皮肤黝黑的汉子,种了一辈子棉花。
老陈有20亩地,今年他还是坚持种10亩地的棉花,其余改种黄豆。在他看来,棉花就算价格下跌,也比黄豆赚钱。
他说,两种作物种子肥料成本约500元左右,棉花一亩田可收300多公斤籽棉,毛收入在1500元左右,而黄豆一亩田可收150多公斤,毛收入仅有600多元。“以前种棉花,从没操过这么大的心”。
而在横林镇白场村2组,村民孙满枝培育的玉环苗已有一指来高。她的4亩地以往每年都会种2亩地的棉花,棉价下跌后改种黄豆,受附近合作社和亲友的启发,“今年不种黄豆了,改种玉环。”她说。第一次种玉环,孙满枝虽然心里没底,但她有自己的打算,“如果真不行,那就在地里种点黄豆,自己在周边打零工,收入也不会少。”她说。
尽管艰难,但经历过几年转型的阵痛,棉产区发生着可喜的变化。新产品、新业态,层出不穷,棉都转型,浪奔潮涌。
“这未尝不是机遇!”段银庭说,传统棉花产业面积缩减,既是短板,更是蓝海,这为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,带动农业大市的新一轮变革。
凤凰涅槃,破而后立,摆脱了对传统产业的依赖,天门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